[ 總目錄 ] [
本站入口congenitalDx.org ]
第二章
網路運算初探
第一節 . 網路基本觀念
一. 什麼是電腦網路
簡單的定義:電腦網路,就是將兩部以上的電腦連結,彼此之間相互通訊,共享資訊資源與設備。例如:檔案伺服器上的硬碟、資料檔、應用軟體程式、印表機…等等。
電腦網路組成要素:
- 伺服器(Server):提供資源、服務的電腦。
- 工作站(Workstation):亦即客戶端(client),可以是一部個人電腦、或一台終端機。
- 網路作業系統(Network Operation
System , Network OS)
二 . 電腦網路架構分類
(一).
依照資源分享方式區分
(1). 點對點網路(Peer-to-Peer Network)
所有點對點網路上的電腦都是平等的,沒有主從區分。小規模,成長有限是其缺點。
例如:Novell NetWare 3.X,
Microsoft Windows 95, Windows NT workstation。
[圖2-1-2a 點對點網路範例]

(2). 主從架構網路(Client-Server
Network)
又稱為伺服器網路(Server-base
Network);最少有一部電腦被設定成「伺服器」提供服務,伺服器可以是PC、高功能工作站等。
圖 2-1-2b
顯示此伺服器同時具備檔案及列印功能。

(二). 依網路使用範圍區分
早期依據連線距離長短、傳輸快慢的區分方式,將電腦網路概分為所謂的區域網路(LAN)、都會網路(MAN)、及廣域網路(WAN)三種。但是,經過科技的進步、時間的演進,區域網路的傳輸速度近年來都已突破100Mbps的限制,如Fast
Ethernet、ATM等技術的引進。
所以,上述的區分方式,其實已經不太具有意義。
目前,對於企業內部或者侷限於某一地理區域內者均概稱為「Intranet」亦即「區域網路」之意;而對於透過Modem
與全球資訊網互相連接者稱之為「Internet」;與子公司或下屬策略聯盟機構相連者謂之「Extranet」,此二者皆屬「廣域網路」的應用範例。
三 . 網路連線
屬於專業技術層面,非本論文範疇,僅列出常見網路卡如下:
網路卡種類 |
Ethernet |
Arcnet |
Token Ring |
規格標準 |
IEEE 802.3 |
IEEE 802.4 |
IEEE 802.5 |
傳輸速度 |
10 Mb/sec |
2.5 Mb/sec |
16 Mb/sec |
通訊協定 |
CSMA/CD |
Token Passing
Bus |
Token Ring |
網路架構 |
匯流式(BUS)與星狀(STAR) |
匯流式與星狀 |
環狀(Ring) |
傳輸媒介 |
雙絞線或同軸電纜(RG/58) |
同軸電纜(RG/62) |
同軸電纜 |
最大距離 |
900M-1500M |
7000M |
150M |
表2-1-3 網路卡種類與規格
(資料來源:網路通訊,1997,3月號)
四 . 網路拓樸(Topology of the Network)
定義:實體的網路線互相連結的方式
方式:
1.星狀拓樸架構(Star Topology)
2.匯流排拓樸架構(Bus Topology)
3.環狀拓樸架構(Ring Topology)
目前比較常見的是星狀及匯流排方式,或者二者混合架構。本文僅列表,簡述如下:(表2-1-4)
表2-1-4網路拓樸(Topology of the Network)
定義:實體的網路線連結方式
方式 |
代表 |
開發廠商 |
匯流排拓樸Bus
Topology |
乙太網路Ethernet |
由Digital
Equipment、Intel、Xerox在1980年共同發展 |
型態特點 |
限制 |
- 將所有的節點連結至一條直線通道上,所有的資料都在此共用通道上流通。
- 任何一個節點傳遞資料時,網路上每一個節點都可收到其訊息,
- 會處理其資料。
|
|
方式 |
代表 |
開發廠商 |
星狀拓樸 Star Topology |
Arcnet |
DataPoint公司 |
型態特點 |
限制 |
- 透過中央節點來設定各節點間的通訊路徑、擯制訊息的傳遞方式的接收對象。
- 任何節點(除中央節點外)發生故障時,並不會影響整個網路的運作。
|
所需線材較多。 |
方式 |
代表 |
開發廠商 |
環狀拓樸 Ring Topology |
Token
Ring |
IBM公司 |
型態特點 |
限制 |
- 由主集線器以放射狀方式連接。
- 檔案伺服器與所有的PC工作站串接在一個環狀的網路上。
- 網路上的所有節點,均以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傳遞資料。
|
若有任一節點故障,整條網路將會呈現不穩定狀況或斷線 |
註:目前比較流行的是星狀與匯流排方式;或者兩種混合的架構
五. 通訊協定(Protocol)
讓網路上的電腦互相能夠溝通的方式。通訊協定就宛如人類之語言、文字一般,必須講同樣的語言才能溝通。
常見的網路通訊協定有IPX
/SPX, NetBEUI, Apple Talk, TCP/IP…等。目前,TCP/IP因為Internet的快速成長,幾乎已經成為國際上的標準通訊協定了。
六 . 電腦網路設計
根據網路通訊雜誌林錦星指出:網路設計沒有固定的答案,不同的情況會有不同的設計方法。所謂的網路設計,簡單的說:「在一定的成本預算內將網路的效能(Performance)發揮至最大」。
(一) .考慮因素有如下幾項:
- 硬體:效能及容錯(Fault Tolerance)
常見作法是以交換式集線器,分攤網路流量,提昇效能。
- 軟體(網路作業系統):常見的是Novell的Intranet
Ware及 Microsoft的NT,兩者各有優劣。林錦星建議採用Intranet Ware來架構網路骨幹,再混合使用NT當作伺服器(Server);乃是採取Intranet
Ware NDS階層式架構、物件繼承特性,以及其容錯、效率之優勢,並揉合了Windows的眾多軟體支援資源,以獲取較佳解決方案。
- 網路規模大小:所謂的「適型化」(right
sizing)
- 其他:安全考量、管理難易度、網路流量、客戶端需求、預算多寡…等等均是重要考量因素。
- 實務經驗最重要
網路通訊雜誌1997年6月號,記載一個實際的號稱全世界最大的暫時性網路國際性比賽,此一盛會係於1997年3月在挪威舉辦,由台灣的智邦電子公司的提案雀屏中選。
與會者超過2,500人,並以E1專線連上Internet,使用四台Intranet Ware
Server,一台Proxy Server,及一台NT Server;以100 Base-TX交換器為骨幹,將網路切割成75個區域。網路設計的實務經驗豐富,才足以讓此一大型網路順利運作,完成任務。
(二). 未來網路設計趨勢:
林錦星指出:未來網路設計趨勢,有以下兩大趨勢:
- GigaBit交換器將成為企業網路的骨幹。
- 交換器價格大幅下降,將取代共享式集線器;以獲取更大頻寬。
[ 本頁頂端 ] [
上一層 ] [ 總目錄 ]
|